新闻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要闻 >> 正文 新闻要闻

杨锁强:书道发微 意象共生

发布时间 :2018-09-03 点击量:



        “心手合无乖,忘我忘书怀。清心无挂碍,处处莲花开。”
       
       这是杨锁强教授多年以来以书入道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彰显着其对书法创作的根本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农耕文明赋予了中国人亲近自然、师法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古人正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体悟中逐渐生发出有关“意象”的思考并使之作用于艺术的创作。书法形、势、态之象皆来源于自然,由自然会悟意化而得。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虫蛀木等笔法都是人与自然之精神契合而意化的产物。

     
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一直是当今书法创作的重要命题。杨锁强教授认为:“当前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对传统的片面理解、误解使得书法创作与创新出现了某些偏差。”何为书法传统?有人言古之作品抑或历代书论。两者或可视为传统的具体表现形式,但隐匿其后的“技、法、道”实为书法传统之核心。“道”是统摄、贯穿传统的主线,“六艺证道”,“技与法”是以“道”为旨归从而表现美的,“道”是中国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杨锁强作品

       杨锁强教授指出:“中国书法形式上的悦目只要短暂的目鉴,但中国书法还要持久的心鉴与神鉴。”而书法的创新主要是通过书法传统的作品层、技法层和道,这三个层次来实现的。由临摹古之经典至精通古之书论再至参悟道之法则,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展览体”盛行,快餐式的学习一度成为书法继承与创作的主要方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与冲击力,从而忽略了内涵于书法本身的“道”与文化精神。诚如杨锁强教授所言:“学书贵于守,守而深之,深而得之,得而化之,方成自我……古人学书专精,皆能入道,而今人花心旁骛,心志不守,故难以明心见性。”

杨锁强作品

       静观杨锁强教授书作,其间有一种自然之美,一笔一画,清劲灵动,意趣横生。杨锁强教授生长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周原,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遗存,促成了其简质苍古的书风。其兼善诸体,尤以金文为佳,熔金文与甲骨文为一炉,参行草之笔意。谓:“古之金文,以铸于青铜之器而得名。虽无存世墨迹可观,然揣摩古金文之遗迹,窥先祖生命之律动,合今人之性情,或可有艺术之大创造。”因而,杨锁强教授的金文创作是以其系统的西周金文书法史研究为基础,进而参以自身感悟,脱胎于传统金文,追求金文书法的写意化,使之澄神静虑、适意任情、意在笔先。这也是其作为“学者型书家”的突出之处。

      
杨锁强教授强调,书法之道,有“性”无“德”则失于野,有“德”无“性”则失于板。唯“德”与“性”兼备,方可不朽,古今皆如此。中国书法的内在境界是通过学问养出来的,古人于书法是“清心无挂碍, 处处莲花开”的自然流露,故写书法是人养字,字养人。然而,现今的书法界却有将“学”与“术”对立起来的倾向,国学基础的薄弱与缺失也逐渐成为书法艺术创作与书法学科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在如此困境下如何推进书法艺术的学科化与书法教育的科学化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杨锁强作品

      杨锁强教授教书育人数十载,多年的传授经验使得其将古今中外教育之长处凝为一体。他认为,古代的书法教育多为言传身教,个性突出。访碑、游学具有极其独到的意义。相较而言,现今沉浸于大学书法教育中的学生,大多看到的不是书法作品的原件,而是第二手资料,甚至是第三手资料,其所获得的信息是有缺失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碑、游学是学生得以凭借“六识”亲身且全面地感受碑刻,感受古之气韵、审美与技法的重要方式。因而不可或缺。

     
而从1963年浙江美院开创书法篆刻专业以来,书法艺术的学科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诸多成就,其间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打破了书法的门派观念,壁垒日趋消解。书法教育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空间上的革命,突破了以往“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可供选择的良师不再局限于一人,从而促进了书法教育与书法创作的多样性发展。

杨锁强作品

      正确处理“学”与“术”的关系,是杨锁强教授增进自身书道、培养书法人才的不二法门。他认为,“学”与“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问是内功,技法是外功。“学问”和“技法”是从事书法专业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他自身便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书家”,沉潜于书法学问研究数十载,涉猎广泛、治学严谨、成果颇丰。多年的学术研究使其积累了深厚的古文字学知识,从而在其转向人人畏难的金文书法创作时便显得格外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杨锁强教授还曾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众多课题的研究工作。由其个人经验出发,他主张以课题带动研究生学术培养,注重选题课题申报、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与报奖等完备学术环节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认为发现问题便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是杨锁强教授一直以来秉承的治学原则。其治学之严谨,钻研之刻苦,坚守之毅力,皆令人敬佩不已。此种精神亦表现于其书法创作之中,杨锁强教授于书中曾言:“余学书法,常以习古为日课。学书十三年后,方能创作……学书二十七载,步履蹒跚,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一言难尽。”可见其心境之悠然,学书之守恒。  


杨锁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