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研究成果

溯源异流 ——关于当代楷书发展出路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 :2016-10-31 点击量:
溯源异流
——关于当代楷书发展出路的若干思考


杨锁强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710049,西安,陕西)
 
摘要:本文在对楷书的起源与功用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了溯源可为当代楷书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与空间。师法自然,使楷书的发展从自然获得源源不断的养料;保持书法的精英文化品格,拓展楷书的审美与实用空间;颠覆楷书传统的楷模范式,重构当代的楷书文化是当代楷书溯源所带来的有益启示。以楷书发展之史为鉴,提出了楷书发展的生命周期,并对楷书生命周期的时代划分及其特点、历史上形成的魏楷、晋楷、唐楷三系的当代价值和对当代楷书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代楷书发展异其流的五种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当代楷书;楷书发展;楷书;书法;艺术
 
       楷书发蒙于东汉,成熟于魏晋、兴盛于唐,形成了晋楷、魏楷、唐楷三系,铸造了楷书书法艺术的历史辉煌。然自唐以后,楷书日渐衰微,其大多笼罩并沉迷于楷书的历史经典范式之中,鲜有大的创造与贡献。唐代雕版印刷的兴起与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与普及为楷书艺术的发展唱出了最后一曲挽歌,虽然有元代赵孟頫的全面复古、倪云林楷书在荒寒与萧散境界上的智慧创造,但毕竟气局与成就无法与晋楷、魏楷、唐楷三系并论。其犹如回光返照,仍然无法挽回楷书的颓势。而近代钢笔等书写工具与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用的楷书被便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了,彻底瓦解了楷书的实用书写,并使得楷书在实用与艺术审美方面出现了分离。新的印刷技术的革命使得楷书的信息记载与传播变得十分快捷与方便。在某种程度来说,楷书的发展可谓雪上加霜,前景很不乐观。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其源,又有其最终的归宿,楷书艺术也一样。如果把楷书的发展比作一条历史长河,那么,它经过了起源、发展、兴盛和衰落的整个过程,直至今日面临枯竭。面对如此窘境,当代楷书的发展出路究竟在何方?这是我们当代传承和发展楷书艺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法与路径做一探讨:一是溯其源,提供当代楷书发展的源源不断的丰富资源;二是以史为鉴,汲取楷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三是异其流,寻找不同于晋楷、魏楷、唐楷三系新的楷书发展路径。从而使得干枯的楷书长河日益丰满且绵延悠长,铸造楷书新的辉煌,概言之曰溯源而异流,这正是本文的立足点与意旨之所在。
 
一、溯其源——当代楷书发展的本源回归
 
(一)关于楷书起源与功用的反思
        楷书的本意是作为楷模的书法即称为楷书。《说文解字》断玉裁之注就有“今世之行,后世以为楷,楷,法式也”。东汉的赵壹在《非草书》中就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这里的“楷”则为法式,即楷模也。关于楷书亦有隶书之称谓。唐代张怀瓘的《六体书论》中有言:“隶书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书”。明代张绅《法书痛释》中就有“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显然,这里的隶书是指楷书,楷书亦称为隶书。
        如果我们站在对楷书本意的楷模角度解释这个看似混乱的概念实则并不矛盾。其实,在中国汉字的发展进程中,记载信息和交流信息是文字的第一要义。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规范、规整、易于书写与认识并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书体作为楷模成为公共信息记载与交流的工具。书体的演进过程可以说也是这种楷模书体的制造与寻找过程。作为记事与祭祀所用的甲骨文、金文由于书写的随意性没能担当起应有的历史责任,而先秦文字的混乱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创导推行书同文字才得以统一,创制小篆。但小篆书写繁琐,使得小篆在汉代完成了向简易书写与规整隶书的转化。隶书在汉代则为楷模,故历史上称隶书为楷书则为情理之中的事了。而隶书把字形压扁以求得在简牍有限的面积上书写更多的汉字的做法直到晋代恒玄下令废除竹简以黄纸代之,使得汉字不再委曲求全而方正起来,成就了楷书能广泛应用的物质条件。直到三国时期,楷书才成为一体。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在钟繇的楷书的基础上发展了楷书,形成了晋楷体系,其主要影响在于南方。北朝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和佛教与刻碑的盛行,书写的便捷与直观成就了北魏民间楷书的盛行与辉煌,形成了碑石、墓志、造像题记和写经体,统称魏碑,乃为魏楷之代表。在隋代,由于南北书风的合流使得楷书在唐代不断发展与完善,确立了楷书的楷模地位。当然这也与楷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有密切的关系。楷书改变了篆书的重心偏上、隶书的重心偏低而成就了楷书的重心居中稍偏上,这种符合黄金分割率的美感着实让人沉迷。由于楷书把隶书的横势变为正方,易于八面出锋和张扬个性,楷书笔划中的提和勾吸取了行草书的合理成份加强了笔画之间承接与书写的连贯,从而大大加强了其书写性。这种既美观又易于书写和表现个性的书体从其本身来讲具备了成为楷模之书的内在条件。而唐代的“以书取仕”使得楷书成为名利双收的法器。《唐六典》中就有“校书郎、正字掌校雠典籍,刊正文字。字体有五:一曰古文,费而不用。二曰大篆,唯《石经》载之。三曰小篆,印玺、旛幡、碑碣所用。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五曰隶书,谓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1〕此之隶书实则为楷书。显然,楷书是作为取仕、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的重要书体,也就奠定了其楷模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是文字史上的重要贡献,也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唐代楷书的楷模与典范地位。基于此,如果我们对楷书的源与流进行考察的话,晋楷、魏楷只不过是唐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罢了。在书体演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便捷。直线总是比曲线来得省时与省力,所以书体中由篆书的弧线变大多为直线的隶书再变为基本都是直线的楷书也就在情理之中的事了。楷书从篆书、隶书、行书与草书中汲取了合理的营养,从书体角度而言,篆隶行草都是楷书之源;而楷书的产生之源则主要来自于民间便捷书写的需要。
        楷书的主要功用不是在艺术上,而是在实用上。它是信息记载与传播的第一载体。虽经过千余年的历史进程,楷书无论如何在公众社会信息记载和交流中处于霸主地位,以至于汉字和楷书可以画等号。但令人奇怪的是,我们的古人为何能把楷书的实用与审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达到了后代望尘莫及的审美高度?在楷书楷模实用化的唐代,却能形成风格各异的楷书流派并且能得到广泛的实用?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要回归于生活。在实用中追求审美,在审美中回归于实用。使得审美有了群众基础,实用赋予了审美内涵。这种既满足实用又满足精神需求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发展成就了楷书实用与艺术的辉煌。我们不能不惊叹唐代楷书的智慧!如果我们把楷书从实用中完全抽离而追求纯粹的审美,楷书不但会丧失大量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动力,而且将不断萎缩。因为欣赏这种书法美是需要一定的书法鉴赏的知识与能力,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感受没有影视来得那么直接。
(二)溯源为当代楷书发展带来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的这句诗道出了水的源与流的依从关系。楷书的发展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楷书的价值源就在于其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楷书的书体源在于隶书、篆书还有行草书。而自从楷书产生尤其在唐代确立了楷书的楷模作用之后,楷书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楷书的审美几乎完全让位于了实用。若站在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是文字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若以艺术角度来观之,却导致楷书缺乏了作为艺术发展所需的环境与动力。
        我们无妨假设一下,如果三国时期没有钟繇,北魏以另一种楷书面貌出现,唐代没有确立楷书的楷模并加以固化,那么楷书的发展可能以另一种格局与形态出现,恐怕自从宋以后楷书也不会衰落至今。这种假设从史学的角度虽然可能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却恰恰给我们当代提供了楷书发展的契机与空间:
1、师法自然,使楷书的发展从自然获得源源不断的养料
        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自然,二为大自在。大自然本身就是以大自在而存在着的,故师法自然就是法自在。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大自在,如庄子所言的逍遥游。而师法自然的过程中,人必须和自然契合和对接,才能对自然进行意化,或意其形、意其法、意其理、意其神。因此师法自然的本质就是意象化自然。
        篆隶楷行草书法书体的形成与产生皆为法象取意而得。张怀瓘《六体书论》的中对于楷书的意象有精辟的表述:
        隶书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书,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钟繇法于大篆,措思神妙,得其古风。亦有不足,伤于疏瘦。王羲之比钟繇,锋芒峻势多所不及。于增损则骨肉相称,润色则婉态妍华,是乃过也。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往往直笔而已,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态者若蛟龙之姿盘游。夫物负阴而抱阳,书亦外柔而内刚,缓则乍纤,急则若灭,修短相异,岩谷相倾,险不至崩,跌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可谓元常为兄,逸少为弟,子敬为息。〔2〕
        显然,隶书(即楷书)法象多为静态,字皆真正,故如立。负阴抱阳,尚外柔内刚,缓则乍纤,急则若灭,修短相异,岩谷相倾,险不至崩,跌不至失。钟繇、羲献各有所得,也有所失。其在法象取意时注重静态下的阴阳对立统一, 故楷书易得静象的内在力量与意蕴。概言之,楷书法静象取意而重意蕴,其势立而气动。虽然我们古人在楷书法象取意的过程中,多有所得,但不能穷尽所有。我们师法自然获得楷书技法与审美与精神的创造还有广阔的自然与发展空间。
2、保持书法的精英文化品格,拓展楷书的审美与实用空间
       在古代,书法一直是精英文化的构成部分,也是文化精英的基本素养。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能够立足世界,从文化与艺术而言,其呈现的精神与审美高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历史证明,俗文化由于文化含金量的不足有如过往云烟,终将难以长久。中国书法艺术所具备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追求和悦志悦神的高层次功用注定了它自从产生就具有作为精英文化的品格。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审美高度,故长盛不衰。而在当代,我们不能由于书法实用功能的萎缩把书法精英文化的品格降低成为大众文化或者俗文化的层次。这将会给中国书法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为,从视觉效果的悦目与悦心而言,影视与网络具有更多地优势且获取的机会成本低廉。
        拓展楷书的审美与实用空间一直是楷书发展的主题。但是,楷书审美的拓展是否就以牺牲实用作为代价呢?我们知道,楷书的产生就是以实用作为目的的。但丝毫没有减弱其艺术性的表达。而实用恰恰是楷书存活的广泛社会基础。自唐以后,宋代的雕版印刷其楷书的用字大多以仿唐代的欧、颜、柳为主。如汴梁刻本多仿欧体,福建刻本多仿柳体,成都刻本多仿颜柳混合,即使同是用柳体的,浙本和蜀本也有明显的追求。〔3〕显然,作为艺术性很高的欧、颜、柳体在雕版印刷的实用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代,电脑打字基本代替了书写。而电脑中的字库已有楷书的舒(同)体、启(功)体等,为当代楷书寻找到了新的实用空间。楷书本身由于具有易于规范与大众认知的特点使得楷书并非以牺牲实用作为代价。
        中国书法史上创造了诸如瓦当、石刻、钟鼎文、信札等高审美境界的历代书法经典都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毛笔在当代从写字记载信息功能上的退出和代之而起的钢笔书写与计算机打字并没有完全消解了书法的实用性。而是对书法的实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千篇一律单调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工业产品为书法的实用提供了新的实用与审美结合的空间。中国书法如果不在一个时代找到与实用的契合点,那么,书法社会影响的萎缩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书法实用空间的拓展是我们当代人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不是把书法从实用阵地完全撤离。追求所谓缺少文化依托和群众基础的纯艺术性,使楷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获得楷书更多的发展动力与空间。
3、颠覆楷书传统的楷模范式,重构当代的楷书文化
        楷书传统的楷模范式主要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用是第一要素,而美观则为辅从的第二要素。但在当代,楷书的实用功能日益萎缩,楷书的审美功能日益彰显,因此,以审美功能为主,实用为辅的楷书发展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以审美为主的楷书楷模范式与以实用为主的楷书楷模范式是有所分野的。颠覆楷书传统的楷模范式,必将带来楷书审美发展上的一场革命。
        楷书的重构必须依从一定的文化基础。无论如何重构,有两点时必须要坚持的。一是必须坚持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意象,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不能丢。它们是中国书法变革与发展必须坚持的底线。这两点的瓦解都会使得中国书法滑入西化或不伦不类的轨道。因为书法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构成。书法最为持久的艺术魅力缘于其蕴含的文化辉光与力量。因此,把书法从文化中抽离出来只强调所谓的艺术性只能是丧失灵魂的色相卖弄,其将行而不远。另外这里的意象是中国的“意象”,它强调主客一体的“一元论”,强调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强调感悟体验,擅长综合,注重“象外之意”,注重忘言得象,忘象得意。而不是西方的倾向于意象是主观经验的显现的主客两分的“二元论”,也不是西方注重情感形式的“象征论”和重视语言在意象上的创造作用。它应是实实在在的中国意象——中国味,以有限而寓无限。而绝不是忽视内在文化内涵的视觉感的日益膨胀。
 
二、史为鉴——对当代楷书发展的若干启示
 
(一)楷书发展的生命周期及其特点
        以史为鉴,则可以知兴替。楷书的发展经过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其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下表1所示。
        我们谁也不可能使得一种艺术形式永垂不朽,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随着时代而发展,二是被时代所淘汰以另一种艺术形式所取代。当然,我们希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最为凝练物化形态的书法能够绵延悠长,这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精英文化审美高度的要求。延长楷书的生命周期,则成为我们不二的选择。我们只有从唐与唐以前做文章,获得楷书新的发展空间。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从楷书之源获得源源不断的营养,从晋楷获得楷法的经验,从魏楷获得楷书原始的创造活力,从唐楷获得法度与成为经典的滋养,都可以使得楷书获得新的发展。而与楷书之源后的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系不同的任何新的改弦易张都可能使得楷书的发展获得突破,从而创造新的辉煌。楷书的衰落并不是楷书作为艺术其资源与发展能力的衰弱,而是唐以后只是简单把楷书定位在实用而忽视审美创造的直接后果。
 
楷书的生命周期 时代 主要特点 代表书家 发展的主要原因 得与失
萌芽期 汉代 隶书中已有楷书之萌芽。或有楷书笔画与楷字出现。风格质朴随意且多含隶意 多不留姓名 起于民间,以书写简易为目的;“以书取仕”肇始 得其简易与恣肆而失其法度
成长期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楷书发展迅速。三国楷书多用古法,晋代楷书秉承三国楷书,几成气象。南北朝民间楷书大盛,多为刻石、墓志、石窟造像题记、摩崖刻经等所实用,且风格多样 三国钟繇;晋代王羲之、王献之;南北朝楷书家多不留姓名 “以书取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品评和收藏书法作品的风气;楷书得到广泛运用 楷书活力四射,异彩纷呈而略失其规范与法度
成熟期
 
 
 
隋唐
 
楷书鼎盛,风格各异,名家辈出,终成楷模 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 南北书风融合;“以书取仕”;楷书楷模化并广泛运用 得其精致与法度,近乎完美,然失其恣肆
衰落期 宋人多着力尚意的行草书,楷书为唐楷余绪,成就不大 苏轼、黄庭坚、蔡襄、蔡京等 “经义取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运用 得唐楷之余绪,然难出唐代楷书之籓篱
楷书发展出现生机。赵孟頫提出全面复古,楷书秉承晋楷与唐楷二系,形成楷书经典——赵体;倪瓒创造了萧散荒寒、枯淡清逸的小楷风格。 赵孟頫
倪瓒
为了纠正了宋代书法发展的弊端赵孟頫提出了全面复古;
倪瓒对唐人写经的关注与吸收
赵体得晋楷、唐楷与魏楷之精髓,长于法度而失之恣肆;倪瓒小楷孤诣独造
台阁体: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强调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
文征明的小楷对传统楷书的回归
 
 
台阁体的代表书家大多任朝廷的中书舍人,“二沈”的沈度和沈粲兄弟、沈藻(沈度之子)、姜立纲;
小楷大家文征明
台阁体: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的喜好与提倡;朝廷出于写内制(系皇帝文诰)、外制(系中书机构所撰诏敕)的需要;明代开科选士的要求。
文征明对魏晋小楷与唐楷等的师法
台阁体推动了帖学的发展,但束缚了书家的才华与性情;全面复古接续了楷书发展的香火,但以实用为第一要素,长于法度而失于生气;文征明延续了魏楷与唐楷的一丝香火
馆阁体:“乌、方、光”; 
魏碑楷书的师法与回归
馆阁体代表为张照、梁同书、翁方纲等;魏碑楷书家为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等 馆阁体沿袭明代,官方与科举盛行;
由于金石学的兴起使得楷书发展从魏碑楷书开始汲取营养,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馆阁体得之实用规整,失之生气;魏碑楷书始发生机,然距经典化尚有距离
近代 馆阁体衰落,魏碑楷书兴起 于右任等 为清代碑学之余绪 得其意态与神采,然尚需经典化
表1 楷书的生命周期及其特点
 
(二)晋楷、魏楷、唐楷三系的当代价值
        晋楷一系,初成于曹魏钟繇,光大于晋之羲献,隋智永秉承二王衣钵亦卓有成就。此系因汲取篆隶行草之意,故多承古法,历来被为楷书之正流。亦为唐楷之滥觞。晋楷一系,因后代确立了王羲之书圣之地位,使其成为后来楷书之典范。此系楷书的当代价值在于如何从篆隶行草合理汲取营养,成就楷书之形态与神采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方法论。
        魏楷一系是指南北朝楷书。其处于民间书风大盛的时代。魏楷由于没有更多的楷书法度的束缚,使其楷书呈现出了异彩斑斓的特征。魏楷中随意增减笔画且异体众多,书写者与刊刻者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加之社会处于动荡与融合的时期,用字本身就比较混乱,这与北方游牧民族性情粗放、不善雕饰的原因有关。〔4〕启功先生认为:“北朝碑刻率镌刻粗劣,远逊唐碑。其不能详传毫锋转折之态处,反成其古朴生辣之致。此中北朝书人、石人意料不及者”,〔5〕此言甚为精当。而唐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建立在魏楷的基础之上的艺术纯化与楷法的精致化及规范化的结晶。但是不能不让人看到,这种发展的后果也丧失了楷书原始的质朴、多变与自在。真可谓有得有失。古人以实用作为第一要素对魏楷进行精致化与规范化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站在艺术为第一要素的角度来品评的话,魏楷一系的当代价值在于楷书形态的任性与恣肆及楷书风格的烂漫与质朴,而此正是以后楷书发展中所丧失的。这种原生态的楷书书法可为楷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刀刻毕竟与毛笔书写不能等同。启功先生主张“透过刀锋悟笔锋”提供了对魏楷进行多样化阐释的可能性。那种过分以笔模拟刀刻之形的做法为历代书法师法所不齿。民间楷书的趣味性和原始质朴与烂漫也有一个审美纯化与境界的提升的问题。唐代的楷书在此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唐楷汲取晋楷与魏楷二系的经验,并从篆隶行草汲取营养成就了唐代楷书的辉煌。但自唐以后,楷书的发展大多沉溺于唐楷的体系中不可自拔,就是没有更多地从晋楷、魏楷汲取营养的结果。直到清代,碑学的兴起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到魏楷的重要价值。成就了文征明、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等的英名。清代在楷书上从魏楷中汲取营养以求突破的整体思路是没有错的。但是由于缺乏对魏楷的提炼功夫终难以使其形成的楷书成为楷书经典。在这里,唐楷比我们后代人要高明的多。因此,唐楷如何从晋楷、魏楷和篆隶行草合理汲取营养并进行艺术纯化与楷书经典化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彻底破解楷书成就大家与经典的密码,为当代楷书提供创造、发展与突破的法门。唐楷对我们当代楷书的重要价值亦在于斯。
(三)楷书极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历史反思
        在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系中,可以称得上楷书极则的当属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元代赵孟頫对此也有“清和秀健,古今一人”的美誉。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在整个楷书的历史体系中,唯独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能被誉为楷书之极则,世代楷书之典范?它给我们当代楷书的发展到底带来了什么?
大凡楷书能成为极则者,其在某些方面登峰造极,既超越前人,后人又无法逾越。如果把欧阳询楷书放到整个楷书体系中去考察的话,其法度我想应该是后人无法逾越的。欧阳询楷书的《三十六法》是其楷法的结晶。《九成宫醴泉铭》的结字在整个楷书体系中应该是最为完美的。颜柳楷书在其面前就是显得抛筋露骨,而褚遂良的楷书则显得多了几分媚态并且缺乏了应有的难度。欧阳询的楷书是与其兼容晋楷、魏楷书体,融合隶楷分不开的。《唐书本传》有“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其“戈戟森严”,“险峻庄重”法自北碑;其“用笔俊美”,“秀骨清相”则是受到钟繇、二王书风的影响,又汲取了隶书的合理成分,形成了“险劲刚健,法度森严”的独特艺术风格。《九成宫醴泉铭》是楷书中和美的典范。欧阳询在《八法》中就有“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易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正反映了其对儒家中和为美思想的心仪与楷书实践中的自觉追求。其楷书南韵北骨,骨韵兼容,重法尚意,质朴妍美,方圆兼备。其制造的矛盾最多,但却又处理得极为和谐。此皆可归于其法之中。我们又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欧体的法度森严成就了欧阳询,但也在楷书的法度上画上了历史的句号。大凡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人都有一个经验,那就是写欧阳询的楷书易流于刻板,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程式化的欧体则成为印刷用字和台阁体的滥觞。欧阳询楷书的当代价值在于其完美的楷则及其形成个人楷书书法风格的过程中对魏楷、晋楷和古体隶书的继承与发展的经验。对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楷则的破解则是揭示古人楷书形成与发展遗传密码的一个重要而有代表性的切入点。这也是欧阳询楷书对当代楷书发展最有价值的地方。 
(四)对当代楷书发展的若干启示
        楷书的发展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脉搏窥见了楷书发展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它给予我们当代楷书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1、楷书发展必须要有其所依存发展的土壤。实用、审美与文化是楷书生存与发展的三大土壤。实用使得楷书有了群众基础,审美实现了楷书的精神价值,而文化则赋予了楷书的灵魂。由于晋楷、魏楷和唐楷恰当地处理了三者的互动与依存关系则成就了楷书三系的辉煌。而唐代以后,实用至上而忽视了审美的创造与发展和文化精神在楷书中的灌输。使得实用、审美与文化的关系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当代楷书的发展却有一种彻底抛弃实用而强调审美创造与发展的去向。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文化支撑的楷书将缺乏文化的高度,没有实用依托的楷书将会失去群众基础而逐渐萎缩,甚至灭亡。拓展楷书的实用空间,创造楷书新的审美范式,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并协调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则是当代楷书发展的明智选择。
2、淡化楷书经典的艺术样式,重视楷书经典的创造机理。沉迷色相,乃人类之软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发现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色相看得见,但难以持久与永恒;而精神看不见,但却能够长久和不灭。当我们沉迷于历代楷书经典而不可自拔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我们已经被同化了,发现了自我并丧失了自我。我们看到了色相层的形而下的形式美并感受着其形而上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但是却忽略了还有其它楷书形式对文化阐释的可能性。由于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不好把握,我们只能沉溺于形而下的形式美层面而津津乐道,并以此作为对后世楷书认可的参照系。重创了楷书创造与发展的内在机制。而隐藏在楷书经典范式背后的创造的机理却被人忽视了。而此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东西。这也是楷书经典“双刃效应”所带来的后果。古人云:“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实际上,对于书家而言,这种楷书创造与发展的方法与机理比所形成的楷书经典范式更为重要。因此,当代楷书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则因该从历代楷书经典的色相层跳出,淡化楷书经典的艺术样式,重视经典楷书的创造机理,才能达到师其心而不师其迹,有所创造与贡献。
3、激活晋楷、魏楷与唐楷三系,探求其在当代楷书发展中新的价值,创造楷书艺术的新的审美范式。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的做法只能是暂时的,其最终也是徒劳的。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永恒的两个主题。书法史上如果没有对晋楷、魏楷的传承,就没有唐楷的发展。楷书要传承什么和发展什么是激活楷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子的这句名言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回答了楷书应传承什么的问题。楷书传承的绝不是色——即历代的楷书艺术范式,而应该传承“空”——楷书的文化艺术精神和隐藏在楷书色相后的楷则与形成、发展与铸造楷书经典的方法。因为这种“空”可以生出万般色相。是可以永恒和不朽的东西。激活晋楷、魏楷和唐楷,我想就是应该激活这种隐藏在色相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化古代为现代。在这里,楷书的现代性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种现代性绝不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现代性,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阐发基础之上的现代性。它也不是脱离中国书法意象本质的现代性。所创造的新的楷书审美范式也是应该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意象基础之上的。在激活晋楷、魏楷和唐楷基础上进行书法形式美的创新,即寻求适合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新的书法表现形式,并发展与创造形而上的书法审美与精神空间。
 
 
三、异其流——当代楷书发展的必由之路
 
        溯源是当代楷书发展的基础,而异其流则是溯源的目的,旨在发展或者形成不同于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系之流的新的审美艺术范式与艺术形式。楷书史也恰好给我们在当代楷书发展中溯源异流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如果我们对形成的楷书之流进行评估的话,晋楷一流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但基本上到唐代和唐代以后难有大的流派;而魏楷一系大多为民间书风,且多不留书刊者的姓名,难以用流派来明确确定。虽清代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等等师法魏楷,但其楷书成就不能和魏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楷书要形成流派必须具备以楷书书家及其作品为代表的比较完备的技法体系和楷书理论体系,且以此为宗,具有明确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和一系列的代表书家及代表作品。若以此来衡量,晋楷具有明确的流派指向。在唐代由于唐楷的楷模作用的政治、实用与艺术的确立,加之唐以后历代对唐楷的尊宠,才在唐以后形成了强劲的具有以楷书家为代表的具有明确指代意义的流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除过颜真卿和柳公权,似乎楷书在唐代并不具备明晰的流派脉络。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虽然在唐代各家楷书的形成中,虽汲取了一些楷书家的合理成分,但却都能自立门户,风格独具。这不能不说是楷书发展史上的奇迹。异其流是造就唐代楷书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对所形成的流派一味地延展与传承的话,势必会造成其流的萎缩与枯竭。唐以后楷书的衰微就是以颜、柳、欧、赵为楷模因袭传承而贡献不大就是明证。正如曾来德先生所言“每一次对书法的革命,都是回到书法传统的起点,都是从古老的文字和书法形态中,发现书法所蕴含的生命形态与人文精神,从而带来造型趣味的流变和技法形式上的创新”。〔6〕异其流,就是在对书法传统的一次次的回望中,补充书法流变中的“水土流失”。其不是在楷书之流上的因袭守旧,而是楷书之流上的突破与重构。
        异其流就是寻找不同于晋楷、魏楷和唐楷不同的楷书发展路径,从而铸造新的楷书体系与艺术范式。由于晋楷、魏楷和唐楷其本身具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因此,异其流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条可以尝试的路径:
1、以汉与汉以前为源,寻找不同于晋楷之流的楷书发展路径与艺术范式。这种异流的路径具有更为原始和更具活力的特点,易实现楷书发展大的突破。但这种突破所形成的艺术范式易于脱离楷则滑入不伦不类的轨道,且距成为楷书经典可能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汲取历代成就楷书经典的经验进行锤炼,方可大成。
2、以晋楷及其以前为源,寻求异于魏楷之流的楷书发展路径与艺术范式。这种异流的路径也易有大的创造,但有落入晋楷之巢臼的危险。
3、以晋楷、魏楷及以前为源,寻求异于晋楷、魏楷和唐楷之流的发展路径与艺术范式。由于晋楷、魏楷是楷书的成长与发展期,其也是楷书最具活力和异彩纷呈的时期。因此,这种溯源异流的方式可较易于获得成功,也易于成就楷书经典。因为唐楷的经典也大多在此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但这条路径最易滑入晋楷、魏楷与唐楷的范式。除非具备非凡的创造力与艺术提炼能力才可能成功。
4、以晋楷、魏楷、唐楷及以前为源,寻求异于唐以前与唐以后楷书之流的发展路径与艺术范式。这是书法史上自唐以后做的并不好的一条发展路径。因为唐代的楷书发展已达到顶峰,易于沉迷其色相而继承多但创造少。一个重要的破解办法就是注重唐楷形而上的继承而弱化其楷书的艺术色相,并注意从晋楷、魏楷和以前汲取营养。
5、从楷书以外的其它书体吸收合理的养分。纵观历史上开宗立派的楷书大家,无一不从多种书体合理汲取营养的。钟繇从篆书中汲取滋养,使其楷书灵动而高古;颜真卿楷书味从篆籀,并从北魏楷和汉代隶书汲取营养,成就了颜真卿楷书的伟岸、雄浑与博大;褚遂良楷书从隶书中取法,成就了其楷书的飘逸与灵动等等。而唐以后的楷书却主要从唐楷中取法,丧失了楷书从艺术发展上的广阔而丰富的营养供给。从艺术上来讲,这种狭隘的取法束缚了楷书的创造空间,使得楷书在艺术发展中日益枯竭。当代楷书若要有大的创造,则要在楷则的前提下,从隶书、篆书和行草书中合理汲取营养并进行楷书的重构。当代楷书要从隶书、篆书、行书和草书汲取营养至少应包括技法与审美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篆书和行草书在技法和审美方面各有其独到的价值。就技法而言,其它书体中的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虫蛀木、坼壁路等笔法可以适当引用到楷书当中,丰富和充实楷书的笔法表现力;而古代经典楷书在笔画的虚实处理方面一直是一个劣势,这也是楷书笔法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结字而言,大多楷书经典结字规整,法度森严,尤其是唐楷其法达到了极致。适应了唐代把楷书作为楷模进行公共信息记载与交流的作用。毕竟过严的法度削减了楷书的情感抒发与性情的表现力。在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当代,是该给楷书适度松绑了。但法度的削减不能伤害基本的楷则为前提,否则也就不成为楷书了。就楷书章法而言,大多经典楷书章法规整,横列整齐划一,适应了古代楷书作为记载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作用。但过于整齐的章法形式限制了楷书作为抒情表意的感染力。让楷书的章法回归自在,达到适性而为,无法而有法的高境界,尚有挖掘的空间。好在钟繇的《荐季直表》和倪瓒的楷书已为章法的拓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楷书的墨法古人一直追求黑、实与亮,而墨分五色,渍墨、宿墨等多种墨色的应用也可拓展楷书的墨法表现空间。就楷书的力感与节奏而言,经典楷书其的落差变化尚有进一步强化与加大的空间。而审美的高古、苍茫、朴拙、荒寒、意趣、意态、气韵与风骨等等都有可移植与表现的空间。从而使楷书从审美上突破前人经典的范式。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对于习书法者有“上通篆分而知其源,中用隶意以厚其气,旁涉行草以得其变,下观诸碑以借其法,流观汉瓦晋砖而得其奇,侵而淫之,酿而酝之,神而明之”。〔7〕其实,楷书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回归本源中探求楷书形成的机理和获得楷书发展的源动力,从多种书体汲取营养,在异其流中创造新的楷书范式。这既是楷书历史发展的经验,亦是楷书自唐以后衰微所得的教训。随着楷书考古遗迹的不断发现,不仅历代楷书在形成与发展中的脉络亦日益明确化,而且也为当代楷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借鉴。我们期望,随着楷书楷则与经典化机理等的研究与破解,在借鉴楷书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溯源异流,一个新的楷书时代将会到来,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唐·李林甫.《唐六典》.上海:中华书局.1992.1,P300
〔2〕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2, P213
〔3〕宿白.唐宋时期雕版印刷.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4〕杨宏.试论魏碑楷书的字体特征.《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P196
〔5〕启功.论书绝句.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P57
〔6〕曾来德,王民德.书法的立场——一场没有终结的对话.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239
〔7〕同〔2〕. P748